Yishu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Yishu Launch at 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典藏国际版文选》中文版 2012/08

Tuesday, August 28th, 2012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Chiang Hsun on August 30th, Yishu is pleased to launch the August 2012 edition of the Chinese-language version of Yishu. Selected texts featured in this issue include:

揭开:上海艺术史
文: 达芙妮·阿雅斯(Defne Ayas)、陈幸宇、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赵川
译: 潘自意

中国:抚昔论今
文: 芭芭拉·伦敦(Barbara London)
译: 魏颖

第五夜:杨福东访谈
文: 戴娜·奥盖特斯(Daina Augaitis)
译: 周晓鸣(Debra Zhou)

城市图景——中国的都市化与当代摄影
文: 爱丽丝·施麦茨伯格(Alice Schmatzberger)
译: 杜可柯

徐勇的《这张脸》
文: 帕特里夏·艾·卡兰斯基(Patricia Eichenbaum Karetzky)
译: 斯然畅畅

Image (top): 杨怡 《没 · 故里》之六 2007年 数码摄影 105 x 150 cm 巴黎-北京画廊及艺术家提供

We would like to thank JNBY for their generous support of this project.

Book Launch: August 30th, 2012, 7PM

Venue: South Building #301 – Lecture Theatre, 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1399 Johnston Street (on Granville Isl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手记

今年第一期的出版正值《典藏国际版》(Yishu)十周年庆,在编辑部所在的温哥华办了一场温馨喜悦的招待会,同时也作为中英两期新刊的发布式。六月初在国际艺术的热点柏林,我们又为当代中国艺术爱好者举办了一次活动。新书还先后拿到香港和巴塞尔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在《Yishu》的展位上介绍销售。至此这本小册子就算正式登台亮相。

但这只是起步,我们对刊物的定位和风格还在测试探讨。正如我在试刊号上所说:我们希望提供一个窗口,让读者能了解非中文艺评作者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观察和评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角度和不同价值观,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文章的选择,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本期选译了五篇样式不同的文章,可读性如何,很愿意能听到读者的反馈。

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版图上都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1930 年代的风华虽逝,但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又重展她的魅力。这个大都会的的艺术活力来自何处?她的历史为什么少见记录?这份由达芙妮·阿雅斯等组织的研讨会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分答案。

芭芭拉·伦敦是较早来中国考察当代艺术的西方策展人。当年她的来访曾是艺术家的热门话题,甚至出现在作品中。十多年后,芭芭拉以亲切的随记笔法回顾往事,既是历史的珍贵一页,也让人慨叹时光流转之飞速。

杨福东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趁他来温哥华美术馆展览的机会,主策展人戴娜·奥盖特斯与他作了比较深入的访谈。虽然着眼点在于他展出的《第五夜》,但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延伸的问与答,很值得品味和深思。

爱丽丝·施麦茨伯格有关城市图景与当代摄影的论文,将现实社会与艺术作品作平行的考察和纵深的分析;曾写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专评的帕特里夏·卡兰斯基,把徐勇的创作与国内外文化中相似的题材比较,并兼及敏感的社会议题,想必都会有相当的启发性。

自下一期起,我们邀来近年在国内外都非常活跃的艺评家和策展人卢迎华加盟编辑团队。相信她在当代艺术评论、翻译和策划等多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会使我们更有信心为大家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艺术刊物。

–郑胜天

Long March Space
ArtCo
JNBY
cc foundation
Daniels Etheridge
Equinox Gallery
New Asia
Promerita
US China Yes Youth Eduction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