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u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Yishu’s New Project: The Chinese-Language Edition Launched in October

Tuesday, October 25th, 2011

Yishu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launch of the the Chinese-language edition of Yishu. Published in October, this inaugural issue includes a selection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language version.

Selected texts featured in this issue include:

本地情境下的艺术评论——“Yishu学刊中国当代艺评奖”首届主题论坛演讲纪录
主持|高名潞

文芳:艺术之路——从观察到参与
文 |爱丽丝·施麦茨伯格
译 |斯然畅畅

批判性反思时刻:重访陈界仁的《加工厂》
文 |米莱娜·霍丝伯格
译 |吕岱如

与四位香港艺术家对话——梁志和 林东鹏 黄荣法 李杰
文 |白慧怡
译 |翁子健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

走在胡志明小道上
文 |高士明

创建黄灯共同体
主持 |卢 杰

当代中国与当代艺术——徐冰访谈
文 |本刊编辑部

访问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关于“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年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计划
文 |黎俊仪

周而复始:2010台北双年展
文 |姚嘉善
译 |杜可柯

无价的图像 无心的绘画:刘鼎的批判与共谋
文 ︱丁达韦
译 |苏 伟

We would like to thank JNBY for their generous support of this project.


编辑手记

为什么出中文版?

2001年典藏杂志社简秀枝社长和我在上海商量办一份用英文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期刊。2002年5月《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诞生,薄薄的94页,以上海美术馆蔡国强首次在国内展览的装置为封面。创刊主编林荫庭(Ken Lum)在前言中提到德布雷(Regis Debray)批评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文化误读。林教授问:“文化误读会不会也是中西双向的?是不是双方对所谓相互‘基本了解’的结论做得太早了呢?”

本着这样地担忧,《Yishu》战战兢兢地走过了十个年头。对杂志来说十年算是高龄,尤其是份批判性的学术刊物。今天《Yishu》在许多国家的大学、美术馆和图书馆书架上都可看到,网上也几乎天天有人下载。如果说这来之不易,我想最应该感谢的是两个人:一位是坚定不懈支持《Yishu》的简社长;另一位是自2004年接过主编职务的华睿思(Keith Wallace)。Keith不仅在当代艺术界卓有声望,而且是我平生所见最认真、最敬业也最谦逊的一位学者。当然,《Yishu》的成长还离不开编辑部和出版社其他同仁的努力,以及世界各地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帮助与鼓励。

早就有人建议出中文版,但我们一直很犹豫。主要原因是《Yishu》的定向为英文读者,编辑的内容和方法都依此而设。将同一盘菜端给中文读者其实未必合适。另一个更实际的原因是我们对翻译的水平没有把握。翻译是门大学问。译得不好不仅愧对作者,也会困扰甚至误导读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精力。

《Yishu》成立的初衷是为中外学者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对作者用何种语言写作并无偏好。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以英文为原文的文稿比较接近出版要求。如果从中文或别的文字翻成英文,质量就会大减。结果每期杂志三分之二以上的文章都选用了英文原作。也就是说,《Yishu》基本上发表的是非中文作者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观察和评论。不过这倒形成了《Yishu》的独特角度,在目前越来越多有关中国艺术的平面或网路媒体中,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于是我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出版《Yishu》中文版的利弊。许多读者虽然不读英文杂志,但他们有兴趣了解外国学者对中国艺术的观点。《Yishu》出中文版就能提供一个这样的窗口。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喋喋不休所谓“话语权”的问题了。我们尽可放心地把一些有见地的文章介绍过来,作为一家之言,也许会给国内思想界的论辩交流增加一点话题。

近年来有不少专攻中国当代艺术的青年学者从大学或研究院毕业,他们的双语能力较强,也使我们寻找高水平翻译的任务变得不那么艰难。感谢中国江南布衣公司和李琳女士的慷慨赞助,我们终于可以在《Yishu》十周年庆之际,向读者推出中文版的试刊号。

中文刊名叫《典藏国际版文选》,既是一份期刊,也可看作丛书。本期发表的11篇文章,主要从近期的《Yishu》中选出。也有一篇来自以前的刊物,作为档案发表。有研讨会记录、有艺术家专论、有访谈、也有展评,从翻译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这些译文不像一般习见的“翻译体”那样令人头疼。杂志一定要顺畅可读,而原作者的想法也不能让人猜天书那般晦涩费解。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尝试。本雅明说:“译作无论多么完善,也无法取代原作的重要性,但原作却可以通过可译性而同译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好的翻译能够成为原作“生命的延续”。那么,就让我们以此共勉,期待《Yishu》的生命在《典藏国际版文选》中得到延续吧!

郑胜天
主编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s can be accessed at the following links:

Critical Writing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First Yishu Awards for Critical Writing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onference
Moderated by Gao Minglu

Wen Fang: The Path of Art—From Observing to Getting Involved
by Alice Schmatzberger

A Time of Critical Reflection: Chen Chieh-jen’s Factory Revisited
by Milena Hoegsberg

Four Discussions with Hong Kong Artists: Leung Chi Wo, Lam Tung Pang, Morgan Wong, and Lee Kit
by Stephanie Bailey

Long March Project—Ho Chi Minh Trail, 2008–2010

On the Ho Chi Minh Trail
by Gao Shiming

Building a Yellow Light Commonwealth

Contemporary China and Contemporary Art—An Interview with Xu Bing

Materials of the Future: Documen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from 1980 to 1990. An Interview with Asia Art Archive.
by Chunyee Li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Taking a Spin Around the 2010 Taipei Biennial
by Pauline J. Yao

Eager Paintings, Empathetic Products: Liu Ding’s Critical Complicity
by David Spalding

Long March Space
ArtCo
JNBY
cc foundation
Daniels Etheridge
Equinox Gallery
New Asia
Promerita
US China Yes Youth Eduction Solutions